{{ $t('FEZ001') }}課程組
{{ $t('FEZ002') }}教務處|
三年級國際教育 異國風味美食宴 洗愛玉、嘗點心、感受飲食文化多樣面貌 家人一起吃飯,朋友相約聚餐;節慶期間,散居各地的親人回到家鄉團聚享用時令佳肴;飲食不但提供人類活動的原動力,也帶給人們聚集和交流的力量。因應各地氣候風土和生活形式互異,飲食樣貌更是百花齊放,從食材香料、烹調手法、餐具擺盤到用餐方式,每個國家的文化內涵盡藏其中。透過飲食體驗來了解各國文化特色,以及和他國友人互動,對孩子是最親近,感受最直接的方式。 再興小學三年級教師團隊,在國際學習中規劃「異國風味美食宴」主題課程,首先引導孩子閱讀《吃的東西原來如此》、《提蒂安的禮物》,認識食物的歷史起源、材料、製作細節和口感特色,並且進行臺灣和他國的比較,例如越南牛肉河粉和臺灣牛肉麵,察覺類似的食材會隨著所在國家的地理氣候,搭配不同的香料和烹煮方式,產生不同的風味來滿足人們的需求。 接著從國語課文〈愛玉變身術〉,讓孩子認識臺灣特有種--愛玉的相關知識,並透過親自搓洗製作了解食物得來不易,也從滑溜的觸感中延伸認識印度以手取食的用餐習慣—表達對神的虔敬、食物的尊重,以及與神產生連結。孩子們在學習單中表示一開始覺得印度用手抓飯吃感覺不太衛生,但是實際了解以後,才發現印度料理有規定的抓食方法,也能避免燙傷,其實是很健康環保的。
課程最後辦理「異國點心會」作為總結性活動,孩子們從前面所學延伸,自行準備各國的零食小吃例如美國爆米花、日本棉花糖、義大利披薩、中國螺獅粉等,三年級導師也特別準備了各國泡麵、泰國的炸蟲巧克力餅乾和臭豆腐。孩子們先各自介紹自己所準備的食物由來,再運用視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細細感受食物的滋味,品嘗、討論再記錄來深化孩子的飲食體驗。
另外,孩子也透過「聞臭豆腐」和邀請外師品嘗臭豆腐訪問想法,思考為何外國友人會對臭豆腐退避三舍的原因,反思自己如果經歷不習慣、陌生的飲食情境時要如何應對,讓自己和同桌共餐的人都能愉悅的享用。多數孩子們如果發現陌生食物很「特別」,會先詢問了解這項食物的故事、材料、做法,接著嘗試看看,也許和自己預期的不同;如果真的還是沒辦法接受,會誠心表達感謝並詢問其他推薦項目。
三年級家長在本次主題課程也協助眾多,幫忙孩子準備各國零食小吃,例如圖樣精美的越南果凍、爆米花機、棉花糖機、國王派、披薩等;也有家長入班介紹道地美國零食—爆米花、紙杯蛋糕、巧克力棉花糖夾心餅(S’more)的沿革背景;日本媽媽特地請外婆將浴衣從北海道寄回,為大家示範浴衣穿搭和棉花糖機操作。在學習單回饋上,家長也仔細和孩子分享旅遊各國的飲食經驗,例如中東的全羊料理、泰國的酸辣活跳鮮蝦,以及韓國必須「以口就碗」,日本要特別注意筷子的用法等;表示「入境隨俗」背後表達的是對他國文化的理解、尊重和包容。
本次國際教育「異國風味美食宴」主題課程,三年級教師完整和循序漸進引導孩子,進行了認知、技能、態度全面性的課程學習;以及在和家長共同準備、分享回饋的歷程中,一同豐厚完整孩子的學習經驗。飲食,不僅是滿足五官享受和營養攝取,也蘊藏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情牽繫;再興三年級孩子不但對「飲食文化」建立初步的概念,也在飲食中學習異國文化的衝擊和適應,相信目前累積的能量,將在未來進而融合再創新。
|
{{ $t('FEZ003') }}2023-04-10
{{ $t('FEZ004') }}2025-08-23|
{{ $t('FEZ005') }}767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