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$t('FEZ002') }}教務處|
臺灣文化布袋戲創演 六年級國際教育課程,由視覺藝術老師於課堂上介紹各國偶戲與臺灣布袋戲的演進,了解臺灣文化不同面向的特色,進而帶領學生於課堂上實際製作戲偶,學生們在製作戲偶的過程極具巧思及創意,賦予戲偶生命與形象,也傳達出布袋戲象徵的臺灣意象。
源豐閣布袋戲團-傳統與創新的火花 為讓學生實際體會布袋戲的精采及文化價值的傳承,將課堂創作與傳統結合,11月22日下午,特別邀請到源豐閣布袋戲團蒞校,為學生開創不一樣的表演藝術新視角。源豐閣布袋戲團創辦人曾木源師承廖英啟先生,於民國62年創立 「源豐閣布袋戲團」。民國92年時,劇團由其子「曾秉洋」繼續接手。曾秉洋從小跟著爸爸及家中師傅教導,耳濡目染下,加上對布袋戲有興趣,學會了布袋戲,除了參與他團演出,更學習許多知識、方法,保持傳統感覺卻也展現創新演出方式。
今日,將戲台搬入校園,以親手操偶的表演方式,向師生們展示布袋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求平衡、創新並傳承。師生們沉浸於布袋戲表演之中,過程中國語及臺語的夾雜,布袋戲偶在曾團長手中有如百萬兵般翻滾、搖動,現場掌聲及驚嘆聲不斷,將布袋戲的表演帶至高峰。109學年度也曾經到再興小學進行校園演出,造成一股轟動。曾團長表示,「傳統布袋戲藝術不僅是表演,更是文化記憶的一部分,希望透過這次演講與展示,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,並將其融入現代創作。」 掌中乾坤-「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」 活動中,藉由布袋戲偶介紹掌中乾坤「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」的角色分類,生代表男生,旦代表是風姿綽約的女子扮相,淨是大花臉,末代表老人,丑則是小丑的角色。布袋戲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臉譜和色彩,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,具有「寓褒貶、別善惡」的藝術功能,使觀眾能目視外表,窺其心胸。因而,臉譜被譽為角色「心靈的畫面」。臺下的學生們,對於戲劇力十足的布袋戲,個個看得入迷師傅依據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聲調,搭配多變的燈光及創新的布景,每個動作都充滿吸引力,也展現傳統表演藝術的活力。
精彩演出-孫悟空三借芭蕉扇 接著,曾團長以布袋戲偶演出學生們耳熟能詳的《西遊記-孫悟空三借芭蕉扇》故事,從第三次借芭蕉扇的劇情開始演出,憑藉其靈活的操偶技藝、精湛且多變的口技、搭配現場的燈光效果以及乾冰特效,賦予《西遊記》全新的生命力,也藉由手偶的演繹,帶著師生勾起國語課本中《孫悟空三借芭蕉扇》的劇情。故事中更加入創新的元素,搭上時代潮流歌曲「APT.」、「糖葫蘆歌」,讓現場學生為之瘋狂,也更貼近布袋戲的世界。
感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迷人風華 團長曾秉洋在活動中表示,源豐閣布袋戲自創立以來,致力於布袋戲藝術的活化和多元發展,象徵其對布袋戲藝術的熱忱與承擔。團長亦將今日《西遊記》劇情中的各個角色手偶,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互動,讓每班師生皆能實際體驗操偶的樂趣。感謝源豐閣布袋戲團以臺灣在地傳統戲曲之表現方式,結合時代元素,帶來精彩的視覺饗宴,看見臺灣文化魅力並與世界接軌,今日布袋戲的演出及交流,不僅能讓學生領略臺灣表演藝術的深厚底蘊,還能啟發創意,為布袋戲展演注入新能量!
|
{{ $t('FEZ003') }}2024-11-22
{{ $t('FEZ004') }}2025-08-23|
{{ $t('FEZ005') }}558|